标普信评认为,虽然新冠疫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性形成负面影响,但考虑到政府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的有力措施,部分银行个体信用质量的压力会因为政府支持得到缓解,年内国内资本市场发生严重银行信用事件的可能性低。

我们认为,由于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将承受下行压力。202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业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总额的增速上升,但由于整体贷款增速较快,关注和不良贷款占比并未呈现明显恶化。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业关注不良贷款合计占比为4.88%,较2019年末上升了0.11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业一季度资产质量表现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五级分类的滞后性以及银行对部分借款人采取的展期措施,但下半年不良压力仍然较大。新冠疫情对商业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最终影响目前仍难确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是否会有反复以及国内经济复苏的进度。


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近期通过注入资本、剥离坏账等措施帮助个别高风险中小银行化解风险,有效维护了金融稳定。举例来说,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存在历史坏账包袱的恒丰银行、锦州银行和甘肃银行,近期均得到了有力的政府支持,信用质量显著提高。我们认为,今年发生类似包商银行被接管这样严重风险事件的可能性低。在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阶段,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个别中小银行面临的历史坏账和资本不足问题很可能通过政府主导的资本重组和坏账剥离获得平稳化解。


我们预计,为了加速经济复苏,银行业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整体信贷规模将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速为10.8%,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2.8%。同时,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大幅增加。相较于2019年末,一季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7.6%,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其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我们预计,虽然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坏账压力的上升将对银行资本造成负面压力,但中国银行业总体资本水平仍将保持充足。截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业披露的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4.53%,较2019年末下降了0.11个百分点,疫情影响尚不明显。在各类银行之中,城商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最低,为12.65%,而外资银行最高,为18.43%。国有大型银行和领先的股份制银行在疫情发生之前资本充足性良好,有利于缓解疫情冲击。


我们认为,随着一季度以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进一步下调,银行业全年净息差将承受较大下行压力。商业银行业2020年第一季度平均净息差为2.10%,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下降10个基点。

我们认为,由于净息差收窄和信用成本的上升,银行业2020年全年盈利水平将呈下行趋势。202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业平均年化总资产回报率为0.98%,较2019年同季下降仅4个基点。其中,城商行总资产回报率最低,为0.81%;大型商业银行最高,为1.02%。我们认为,一季度良好的盈利业绩主要是因为疫情造成的拨备压力尚未充分反映在银行的季度报表中。

目前市场具备充足的流动性,有利于银行业的融资和流动性保持整体稳定。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银行间市场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显著下降,缓解了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和融资成本压力。


尽管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认为商业银行业的总体信用质量仍将保持稳定。一方面,我们认为国有大行个体信用实力稳定,另一方面,政府对部分高风险中小银行也提供了支持,避免了风险进一步恶化。另外,根据标普全球的经济预测,中国有望在2020年和2021年实现U型经济恢复,这一假设也是我们评估国内银行业信用质量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经济复苏的节奏仍面临不确定性。随着未来形势的变化发展,我们还将相应更新我们的假设和展望。

本报告不构成评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