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信评认为,国企信用保障基金的成立体现了国资委对区域内国企债务风险的重视,和对债务问题化解的努力,用长期限、低成本的资金来代替企业一部分短期限、高成本债务,帮助企业度过流动性难关,争取时间改善经营状况,维护投资者信心,该举措对部分国企的信用质量而言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2020年以来,部分省份的国企债务压力上升,个别地方国企发生债券违约,进而影响了多个省份国企的再融资,新债券发行遇到困难,发债成本亦有所上升。为应对这一问题,多个省份在地方国资委的牵头下,成立了稳定基金。比如,天津市近日成立了规模为200亿元的天津国资高质量发展基金,河南省在今年4月成立规模为300亿元的信用保障基金,用于省内国企债务问题的化解。
然而,我们认为,这些基金规模比较有限,无法一次性解决所有国企的债务问题,但可以为国企争取到一定的时间来实现基本面的改善。我们看到政府设立的基金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专门为保障债务兑付的基金对区域内国企信用的促进作用会更好。尽管基金运作的方式披露不多,从信用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支持的时效性更加重要。在我们看来,有如下特征的基金能够为债券投资者带来更多的信心: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明确的支持条件,事前积极的介入。违约后债务的清偿对信用的帮助作用不大。
我们也认为,对产业类国企的信用分析,基本面仍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从长期来看,整体债务的化解需要依托企业自身业务竞争实力的提升。政府对国企的支持还将带有一定的选择性,不能将国企信用和政府信用划等号。
国务院国资委今年3月发布《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对于按期兑付确有困难的,各地方国资委要指导企业提前与债券持有人沟通确定处置方案,通过债券展期、置换等方式主动化解风险,也可借鉴央企信用保障基金模式,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妥善化解风险”。央企信用保障基金于2020年7月成立,采用了“有限救助、应急保障、风险可控、市场运作”原则运作管理。 本报告不构成评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