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G Ratings China /insights/articles/2020-5-20-bank-results-2020q1_cn content esgSubNav
评级报告

政府支持缓解了银行业在疫情期间的信用质量压力

绿色金融专题二:中外绿色金融市场对比

绿色金融专题一:全球视野下的绿色金融政策和标准对比

政策护航,破浪启新——标普信评2025年中行业信用发展趋势

财政部通报六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政府表态更趋严厉,坚决遏制新增隐债


政府支持缓解了银行业在疫情期间的信用质量压力

标普信评认为,虽然新冠疫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性形成负面影响,但考虑到政府在维持金融稳定方面的有力措施,部分银行个体信用质量的压力会因为政府支持得到缓解,年内国内资本市场发生严重银行信用事件的可能性低。
我们认为,由于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将承受下行压力。202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业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总额的增速上升,但由于整体贷款增速较快,关注和不良贷款占比并未呈现明显恶化。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业关注不良贷款合计占比为4.88%,较2019年末上升了0.11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业一季度资产质量表现相对稳定,主要是因为五级分类的滞后性以及银行对部分借款人采取的展期措施,但下半年不良压力仍然较大。新冠疫情对商业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最终影响目前仍难确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是否会有反复以及国内经济复苏的进度。
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近期通过注入资本、剥离坏账等措施帮助个别高风险中小银行化解风险,有效维护了金融稳定。举例来说,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存在历史坏账包袱的恒丰银行、锦州银行和甘肃银行,近期均得到了有力的政府支持,信用质量显著提高。我们认为,今年发生类似包商银行被接管这样严重风险事件的可能性低。在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阶段,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个别中小银行面临的历史坏账和资本不足问题很可能通过政府主导的资本重组和坏账剥离获得平稳化解。
我们预计,为了加速经济复苏,银行业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整体信贷规模将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速为10.8%,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2.8%。同时,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大幅增加。相较于2019年末,一季度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7.6%,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其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我们预计,虽然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坏账压力的上升将对银行资本造成负面压力,但中国银行业总体资本水平仍将保持充足。截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业披露的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4.53%,较2019年末下降了0.11个百分点,疫情影响尚不明显。在各类银行之中,城商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最低,为12.65%,而外资银行最高,为18.43%。国有大型银行和领先的股份制银行在疫情发生之前资本充足性良好,有利于缓解疫情冲击。
我们认为,随着一季度以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进一步下调,银行业全年净息差将承受较大下行压力。商业银行业2020年第一季度平均净息差为2.10%,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下降10个基点。
我们认为,由于净息差收窄和信用成本的上升,银行业2020年全年盈利水平将呈下行趋势。202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业平均年化总资产回报率为0.98%,较2019年同季下降仅4个基点。其中,城商行总资产回报率最低,为0.81%;大型商业银行最高,为1.02%。我们认为,一季度良好的盈利业绩主要是因为疫情造成的拨备压力尚未充分反映在银行的季度报表中。
目前市场具备充足的流动性,有利于银行业的融资和流动性保持整体稳定。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银行间市场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显著下降,缓解了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和融资成本压力。
尽管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认为商业银行业的总体信用质量仍将保持稳定。一方面,我们认为国有大行个体信用实力稳定,另一方面,政府对部分高风险中小银行也提供了支持,避免了风险进一步恶化。另外,根据标普全球的经济预测,中国有望在2020年和2021年实现U型经济恢复,这一假设也是我们评估国内银行业信用质量的基础。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经济复苏的节奏仍面临不确定性。随着未来形势的变化发展,我们还将相应更新我们的假设和展望。
本报告不构成评级行动。



绿色金融专题二:中外绿色金融市场对比

  • 以中国、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全球三大绿色金融核心区域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 1)以绿色信贷为主,ESG债券快速扩容,资金主要投向可再生能源和基础设施,发行主体为国企和城投,信用风险整体可控;但市场高度依赖政策支持,存在“洗绿”风险、中小企业融资覆盖不足等问题。
  • 2)美国以市场机制为主,ESG债券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较好,非金融企业是发行主力,重点支持电力和汽车行业,但近年债券发行规模增长放缓
  • 3)欧盟依托一体化监管框架,建立了高度规范、标准统一的绿色金融市场。其中,法国近半数ESG债券由政府机构发行,聚焦公用事业绿色转型;德国则以政策引导和金融机构主导。
  • 我们认为,绿色信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因为绿色项目具有环境效益评估复杂、投资周期长等特点,银行需投入更多资源开展项目尽调与贷后管理,外部监督缺位可能加剧审查与监控松懈的风险。
  • 相较于国际成熟债券市场,中国ESG债券仍以中短期品种为主,存在“短债长投”期限错配问题,与绿色项目长周期投融资需求尚不匹配;但近年来10年以上长期债券占比稳步提升,期限结构正逐步优化。

点击下方按钮获取完整版报告。

<%@ Register TagPrefix="uc" TagName="GatedContent" Src="~/UserControls/Ratings/GatedContent.ascx" %>


绿色金融专题一:全球视野下的绿色金融政策和标准对比

  • 绿色金融的概念是动态发展的,其支持范围已从传统的环保产业活动扩展到传统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在中国,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随着国家对绿色金融目录的更新而持续调整。最新发布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标志着绿色金融正朝着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绿色转型的方向迈进。
  • 中国、欧盟和美国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上各具特色:欧盟强调法律先行、标准统一及强制信息披露要求,构建了全球范围内较为完善且具约束力的绿色金融监管与市场体系;中国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主要依赖部门规章层级的政策性指导文件,这些文件的强制性弱于法律;而美国则更倾向于利用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强大的市场驱动力,但由于联邦层面缺乏一贯性和长期稳定性,导致整体政策连续性较弱。
  • 国际主要绿色标准对比显示,欧盟在技术指标设定与评估流程设计上具有更高的规范性与精细化程度,相比之下,中国的绿色标准体系主要采用“正面清单”模式,旨在提升政策可操作性以扩大绿色金融市场,但在技术细节等方面不如欧盟标准详尽。国际通行标准则注重原则导向与灵活性,为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制度适配提供较大空间。
  •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在深化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不足、ESG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和覆盖面不足,以及现行机制偏向追求短期规模扩张而非长期绿色项目的效益评估。

点击下方按钮获取完整版报告。

<%@ Register TagPrefix="uc" TagName="GatedContent" Src="~/UserControls/Ratings/GatedContent.ascx" %>


政策护航,破浪启新——标普信评2025年中行业信用发展趋势

  • 预计202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压力仍存。高线城市继续支撑市场,但结构上仍面临二手房分流、库存分化明显的矛盾。稳住楼市仍有赖于政策的持续发力,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及回储政策或将是政策发力的重点。
  • 受益于债务置换及专项债券用途扩展,城投企业流动性压力缓解,短期内出现债券信用风险事件的概率较低,但基本面难以显著改善。长期关注中央债务化解新增政策和城投转型成效。
  • 与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联的钢铁和建筑工程施工行业将基本延续需求疲软趋势。其中钢铁行业“反内卷”和成本回落或有助于利润修复,但财务杠杆仍将维持高位;建筑工程施工行业利润率将在低位保持稳定。
  • 火电、风电设备和光伏制造行业的企业盈利能力或将改善,煤炭、清洁能源发电、整车制造以及商业物业持有及运营行业的企业利润率或将有所下降,杠杆率将有所上升。
  • 商业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信用成本依然承压,行业总体盈利性较2024年会有小幅下降,但信用质量仍然能保持稳定,未来12个月高风险银行违约风险可控。

点击下方按钮获取完整版报告。

<%@ Register TagPrefix="uc" TagName="GatedContent" Src="~/UserControls/Ratings/GatedContent.ascx" %>


财政部通报六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政府表态更趋严厉,坚决遏制新增隐债

  • 财政部年内两次通报隐性债务问责案例,反映出地方化债形势依然严峻,中央政府监管依然 较为严格。
  •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控,明确“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地方融资平台出清”。我们认为,政策意在剥离城投企业的政府融资职能,而非否定其主体 价值;未来,城投公司仍可通过市场化转型继续实现发展。
  • 近年来,中央政府采取力度空前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但今年审计 署披露的违规举债情况表明,部分地区在化解隐性债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在此背景下, 中央持续释放对违规融资“零容忍”的强烈信号,以防范地方政府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点击下方按钮获取完整版报告。

<%@ Register TagPrefix="uc" TagName="GatedContent" Src="~/UserControls/Ratings/GatedContent.ascx" %>